《漁歌子》中蓑衣:唐詩宋詞里的遺韻 周吉敏 文
/ g6 { @2 j5 u& O" J“西塞山前白鷺飛,桃花流水鱖魚肥。青箬笠,綠蓑衣,斜風細雨不須歸!边@首唐代張志和的《漁歌子》,吟唱了千年,至今吟來依然讓人浮想聯翩,沉醉在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里。尤其是詞中的“蓑笠翁”,更成了江南水鄉的經典意象,也讓一襲粗樸的蓑衣成了千百年來最具詩情畫意的藝術品?上,如今千年詩詞依然鮮活,蓑衣卻蹤跡難覓,遺落在唐詩宋詞的詩情畫意里。
, U) g' ~) `" L4 l4 l& e 蓑衣是中國傳統風物,是歷史上農人和漁夫的理想雨具。在農家或漁家,天晴落雨都得出去勞作,天晴戴斗笠,下雨穿蓑衣。在淅淅瀝瀝的江南煙雨中,著蓑衣戴斗笠的農人牽牛阡陌,或荷鋤耕耘農田,而漁民,則垂釣江岸,或是行舟江上捕撈。蓑衣就像粗樸的鄉間老屋一樣,看似破敗,不堪風雨飄搖,卻歷久彌堅,依然經風歷雨而不朽。中國的老百姓一穿就是千年。 V$ m/ Y5 H7 ~% z2 W) n$ C& u+ L' D* A
印象中,舊時的鄉村農家,每戶人家的墻壁上都掛著一、二“領”蓑衣。雨天取下,農人穿上蓑衣到田野耕作,任風雨瀟瀟,勞作依舊。山野歸來時,蓑衣濕漉漉的,下擺水聲滴答。脫下蓑衣,里面的衣服卻是干燥的。農人把蓑衣晾在屋檐下的木鉤上,任它搖晃在雨天的時光里。% ?; c$ X# a/ n7 Y; J! b# v, `! s6 w
蓑衣蹤跡難覓) f% n) K/ P" e' k" {* w6 Z2 I. F
蓑衣的發明,純粹是山野之人智慧的結晶。粗樸原始的鄉村,粗樸的農家人用自己的智慧,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造化,就地取材,物盡其用,創造自己的生活。蓑衣就取材于一種叫“棕櫚”的植物的葉鞘。農家人平日里會從棕櫚樹上揭下片片葉鞘,曬干收好,慢慢積累,以便自家編制蓑衣之用。
& e x# ~2 x. i 蓑衣雖然笨重、硬朗、粗糙,不可折疊、制作也麻煩,但它經久耐穿,遮雨性能好,沾上泥巴也很易沖洗。棕絲又不易腐爛,一件蓑衣至少可穿二三十年。加上蓑衣透氣性好,夏日穿著不悶熱,冬天更能擋風雨?上缃,自從塑料雨衣的出現后,那件穿了千年的蓑衣,自從被掛到墻上,就再也無人把它取下,而是任其腐朽,直至化為泥土。那些房前屋后的棕櫚樹不是被砍伐了,就是荒涼在雜草叢生的鄉間,無人理會。隨著蓑衣退出“江湖”,鄉野河灣“蓑笠翁”的身影也消失無蹤影了,那些串蓑衣的老司有些老去了,有些改行了,蓑衣不再有情衷。蓑衣在民間已很難覓蹤跡,在歷史博物館倒可看到有件蓑衣掛在展示廳的一角,寂寞的很。
' ?; i3 Q+ S+ o1 r! P' ` 串蓑衣是細致活1 Y" g) A+ p) H( C3 X8 G O9 L+ i, @
蓑衣的制作歸屬于棕編,所用的材料就是棕櫚樹的葉鞘。串蓑衣的工具很簡單粗樸,一根又長又粗的鐵針,是用來引棕線的;三十多枚長短不一的竹針是用來固定的;一個油絲包,是用來潤滑鐵針和竹針的;一個頂針,是用來推針用的。蓑衣很是粗糙,沒有頂針,憑手力是要它不得的;還有一個棕鏟,是用來梳理棕絲的,這幾件工具就是蓑衣匠全部的“吃飯!绷。工具簡單原始,憑得就是匠人的技藝和那份耐心。 g0 z, i1 _4 B+ y
串蓑衣的工序非常復雜,有幾十道工序,即使做工嫻熟的師傅,也要二天半的才能完成一件蓑衣。串蓑衣首先是梳理棕絲。把曬干的葉鞘卷成筒狀,放在地上,雙腳來回搓,去除葉鞘中的雜質,讓棕絲更易分離。然后放在鐵制的“棕鏟”上,把棕絲里的雜亂的棕絲和葉屑清理掉,這道工序稱為“鏟棕”。再抽掉葉鞘邊緣上的長又粗的棕絲,這些棕絲可以留著做板刷的材料。留下那些稍微細長的棕絲就可以是捻棕線的材料了。捻棕線這道工序很是生動有趣。蓑衣匠把一把棕絲夾在腋下,然后抽出幾根棕絲,手指沾點口水,用拇指和食指把棕絲捻成一根線,前后銜接,捻成一根一米多長的棕線。棕線是串蓑衣必須的,就如縫制衣服,沒有線就連不成一件衣服。舊時串蓑衣生意忙碌,串蓑衣的老司會雇人捻棕線,捻十三根一米多長的棕線可以賺到一分錢。茶山的李香菊年少時就替木進珠老司捻過棕線。, o( ^" O4 b! I
一件蓑衣如一件衣服,有前襟、后排、領口、肩部等部分組成。也要根據人的身材來量體裁衣的。都是一片片葉鞘用棕線縫制而成。串蓑衣的最難一道工序就在編制“坎肩”!翱布纭笔菆A形的,像一個鍋蓋,中間留下一個圓口,做為領口。串蓑衣老司的技術就看這里,要做到針腳細密,弧線流暢,造型優美?布缡钦趽跤晁闹匾课,比人的雙肩寬大一倍說,整個周長有一米長,直徑有半米長,雙肩位置分別支撐一條竹棍,以撐起整個坎肩,讓坎肩張開。穿上蓑衣,前后的坎肩就像一面打開的180度的扇面。這讓蓑衣顯得很寬大,更利于擋雨,只不過穿行在樹林、竹林,或者進出門口的時候都不方便,都要側身才能進出。6 s/ k( i% c0 Z6 K( }1 ]' A& K' R* h" |3 H
時代的進步,塑料雨衣的出現,注定了蓑衣沒落的命運,注定了蓑衣匠手藝無人傳承的命運。
* k7 W, {7 i3 P 蓑衣離我們遠去了,消失在歷史長河中。何處尋“柳下垂釣趣,煙雨透蓑衣”和“青箬笠,綠蓑衣,斜風細雨不需歸”意境,只能到唐宋的詩人詞家的詩篇詞賦中里去尋覓,去懷念了!; V$ f2 F) Q, M9 R, Y @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