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發展過程
S( ]2 _2 S) { V(一)形成和發 展 階 段 (1887-1936年)
! [9 X* x3 W0 E) G浙江雖盛產蠶繭,但因與上?拷,蠶繭 供 應 上 海,加上浙江民間不肯輕易放棄繅制土絲,因此開辦機械繅絲廠反而遲于上海、江蘇等地。1895年以前僅蕭山創辦機械繅絲廠;1895年以后,相繼舉辦的有紹興開永源、杭州世經、蕭山合義和、仁和大綸、湖州公益、嘉興維大、秀水光裕、嘉善治經、平湖昌大、桐鄉保經等絲廠,海寧、余杭、富陽等地也曾先后創辦絲廠或工場。但在苛捐雜稅和外商壓價收購的打擊下,機械繅絲業的發展十分艱難,而土絲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。1905^-1911年,杭州口岸生絲輸出數量見表5。0 O7 X* v: T& t
9 R0 U2 \* I6 G' C9 t
表 5 1905-1911年杭州口岸輸出生絲統計 數量:擔 價 格 ( 扯 價 ): 海 關 兩 /擔 " P$ ]: j( F2 e
1897年杭州府太守林啟 (字迪臣)在杭州創辦蠶學館。這是浙江興辦蠶絲教育的開始 ,也是我國最早的蠶絲教育機構。以后幾經更名,1934年定名為杭州蠶絲職業學校。至1949年杭州解放,共畢業學生80批1401人。在蠶學館的影響下,各地陸續興辦了一批蠶桑絲綢教育機構。1910年浙江中等工業學堂籌建,次年開學,設染織科;1912年改稱浙江公立中等工業學校;1913年改稱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;1920年在此基礎上成立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;1927年并入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,為附設高級工科中學;以后又改稱浙江省立高級工科職業學校和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;1937年抗戰爆發后被迫解散。該校28年中共招收染織科學生26屆,曾舉辦機織傳習所167期,共畢業1259人,為紡織、絲綢工業培養技術人才作出了一定貢獻。1927年成立的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(后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)亦設有蠶桑系,培養高級蠶桑技術人才。
' c3 l% [, P1 @1 M+ H, v, f1912年由原浙江中等工業學堂 染 織 科 主任朱光煮 (謀先)邀集杭州官紳、富商集資2萬元,在杭州池塘巷創辦緯成公司。這是當時浙江最大規模的近代絲綢企業。1914年該公司增設制絲部,購日式座縹機100臺,較之意式大鼓直接繅絲,產量高20% -30%,絲的品位提高,繅折下降,各廠競相仿效。1924年該公司在嘉興增設裕嘉分廠,有日式座繅機288臺,幾年后又增加立繅機132臺。1925年裕嘉分廠又增設絹紡廠,購置美國舊絹紡設備4000錠,1929年月產絹絲170關擔左右。這是浙江第一個絹紡廠,孔廟牌絹絲遠銷印度、印尼等地。至1928年,緯成杭州本廠已擁有日式座繅機488臺,年產生絲640關擔,并在上海開設大昌練染廠和上海綢廠。1914^1929年,又有虎林、天章、慶成等22家絲廠(或縹絲部)投產,其中杭州繅絲廠引進群馬式立繅機,是全省絲廠技術改造的試點。1929年民族工商業界舉辦西湖博覽會,其中以絲綢館規模最大,品種繁多,絢麗多彩。后來,由于世界經濟危機,絲價下跌,繭價隨之下降。1930年每擔繭價66元,1931年下跌為55元,1932年又跌為32元。緯成公司于1932年宣告停業,將杭廠繅絲部出租給杭州繅絲廠,將裕嘉分廠分別出租給緯成鶴記絲廠及慶記絹紡廠;⒘止疽膊坏貌辉1931年暫停。一些小絲廠甚至破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