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 漢、唐以來,我國絢麗的絲綢,通過“絲綢之路”向西方輸出,博得了極高的聲譽。今天在當年絲綢之路的古道上,仍然可以發現當時的錦、羅、綾、綺等水平相當高的絲織品。生產這些高水平的絲織品也是和紡車的使用分不開的。 在紡績麻、絲、棉等生產實踐過程中,為了提高質量和產量,我國勞動人民是本斷有所創造、有所前進的,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的腳踏紡車和水力紡車,又進一步把我國的紡紗技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。 腳踏紡車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制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。腳踏紡車的最早發明時間還有待查考,現在能見到的是公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(約345—406)一幅畫上的腳踏三錠紡車。后來在元代皇慶二年(公元1313年),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幀在他所著的《農書》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、五錠腳踏麻紡車,證明了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后一直都在使用。 紡車在棉紡織中應用最廣,時間也比較長。在植棉和棉紡織中,我國少數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貢獻。云南和海南島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花的紡織加工技術,就紡車來看,既使用大竹輪的紡車,一般直徑在六十一厘米,也采用小直徑的竹輪紡車,直徑三十到四十厘米,以適應棉纖維比絲麻短的紡紗需要。 宋末元初,松江烏泥涇(今上?h烏泥鎮)童養媳出身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(約1245—?),年輕的時候曾經流落到海南島崖州(今海南省三亞市),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,元成宗元貞元年(公元1295年)左右回到故鄉,和當地的織婦一起,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,把用于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,并且總結了一套紡紗技術。同時她還革新了軋棉和彈棉工具,紡紗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,迅速改變了當時松江地區的落后面貌。她又總結提高了織布中的“錯紗、配色、綜線、摯花”等織造技術,使當時松江地區戌為棉紡織中心之一,精美的“烏泥涇被”運銷全國。 在王禎的《農書》中,除了對手搖和腳踏紡車作了全面總結外,更介紹了另外兩種新的紡車,大紡車和水轉大紡卒。大紡車,它不同于舊的紡車的特點是:紡紗的錠子更多,達到三十二枚,這樣它的生產力就顯著增加。一般的單錠紡豐,一天只能紡三到五兩紗,三錠也不過七到八兩,這是指棉。紡麻,用五個錠子也不超過二斤。大紡車是紡麻的,一天一夜可以紡一百斤。紡績的時候需要集中多家的麻才能滿足它的生產要求。其次,大紡車的傳動已經采用和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仿的集體傳動了。 現代的機器紡紗,除了最新的氣流紡外,它的機構形式還是離不開錠子和它的傳動。只是由于機械的動力大,錠子數目更多,速度更快罷了。把古代紡車和現代紡紗機相比,現代傳動錠子的滾筒就是紡車竹輪的替代,而所謂最新式的龍帶傳動,和大紡車的皮弦帶動更是同一個方式。它們的紡紗基本原理是一致的。 |